English

道德、责任与情感的冲撞

2000-04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王淑芬 我有话说

美国作家伊迪斯·华尔顿夫人在小说《伊坦·弗洛美》中讲述的故事,让人又想起托尔斯泰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的那句话: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。

伊坦·弗洛美是斯塔克菲镇上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农民,家庭中一连串的不幸注定了他悲剧式的命运:“先是他爹在地里割草的时候摔了一跤,脑子出了毛病,好几年才死了。接着他的妈又‘出了怪’,吃喝起来倒都得人招呼,像个小孩儿,又拖上好几年:再就是他的女人,细娜,她自来就是爱吃药的。病痛和祸害,就是伊坦的家常便饭,从他能吃饭的时候算起。”

面对生活的不幸,伊坦却没有能力改变现实,他只能固守在偏僻、贫瘠的农庄上,而不能像其他人那样“能干点的十有九都跑了出去了”。如果说这些不幸已经压得伊坦喘不过气来,更使他不堪忍受的还是总是卧床不起称病的妻子细娜,整天在精神上折磨他,令他感受不到一点生活的快乐。

伊坦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一切,一方面是屈从于强大的社会道德的压力,同时还在于他对这个不能给他丝毫温暖的家庭有一种责任感;即使对暴虐专横的妻子,他也不忍心丢开她,“因为他要把她丢了,她就穷困无告”,这反映出伊坦心地善良的品质和自我压抑的性格。

直到细娜找来帮助料理家务的表妹玛提走进这个家庭,伊坦才从死寂般的环境中感受到一些温暖。他甚至感到“细娜一走开,这间屋子立刻换个样子,像个家。”玛提的出现,使“伊坦脑子里装上一幅甜蜜的画——他大大地高兴起来,平常老是这么不声不响的人,这会儿也嘴里哼哼唧唧唱起歌来。”然而,当细娜觉察到这些以后,不能容忍,要玛提立刻离开农庄。这时候伊坦内心情感与道德和责任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,他终于下决心反抗,毅然与玛提一道逃离家门,去寻找新的生活。但是,命运决定他们还是无路可走,最后不得不乘着雪撬撞树自杀。可是,结局是很凄惨的,没能死去的伊坦与玛提成了残废,又回到小镇上在细娜的照料下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生活。

小说围绕伊坦的命运,充分地揭示了他内心世界情感、道德、责任的交织与冲突;他渴望新的生活,却没有勇气冲破旧的生活;他也想抗争,但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。而小说又是闭塞、落后的小镇为背景,有力地说明社会环境是造成个人人生悲剧的根本所在。当着社会环境不能彻底改变时,任何个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。小说的积极意义正在于作家以形象化的事实来说明这样的道理。当然,小说在客观上也渲染了一种悲观气氛,这也是作家人生观的反映。

《伊坦·弗洛美》情节并不复杂,甚至有些平淡,正如作家在《自序》中所说“对我的主角们来说,生活一直是素朴的、单纯的,我也就必须这样来处理我的题材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辽宁教育出版社“新世纪万有文库”外国文化书系的《伊坦·弗洛美》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翻译的,译文流畅、清晰,体现了大家的风范,读后让人有一种韵味无穷、爱不释手的感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